作者:佚名 来源:不详 点击数: 添加日期:2009年02月13日
字体:大 中 小
|
评《两只小狮子》 《两只小狮子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。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,内容新颖,故事性强。通过两只狮子的不同表现,教育学生应该“从小学习生活的本领,不依赖父母生活。” 一、创设情境,激发兴趣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低年级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情境的影响,而且他们有很强的表现欲望。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课程功能,依据教材、学生的心理特点,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机重组,以产生最好的教学效能。在教学中,汤老师让学生给两只小狮子取名字这一环节,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调动学习积极性。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名字,因为名字往往寄托着长辈的期望,也因此孩子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好听的名字,那么对于他们心中喜欢的小动物呢,也是如此。教师没有按文本原有文路顺手牵羊,而是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,对文本进行再创造,让小朋友为故事中的小狮子取个名字。小朋友取名时是那样的煞有介事,那样的有滋有味;与故事中的小狮子接触中,他们知道了勤勤与懒懒为什么一个讨人欢喜,一个没人喜爱的缘由。小朋友就在乐趣横生的取名中不知不觉明辨是非,故事的小人物也就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。 二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,延伸教材内涵,挖掘教材资源。 在教学中,汤老师没有拘泥于教材的局限,深入挖掘教材。童话故事生动有趣,结尾处常常留下余味,教师如能处理好课文的结尾,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,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。如在引导学生对懒狮子不练功会有什么后果进行想象的基础上,我又进一步引导对故事的结尾展开想象:懒狮子不练功,后果非常严重,他听了妈妈的话后会怎样做呢?如果课文有第四幅插图,第八自然段,会画些什么写些什么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起来。有的学生说听了妈妈的话后,懒狮子就让妈妈教他练功,他不怕苦,不怕累,终于也和妈妈一样成为一只勤劳勇猛的狮子。有的学生说听了妈妈的话后,懒狮子就主动请第一只小狮子教自己练习滚、扑、撕、咬的本领,并和他一样从早到晚刻苦练习,最后兄弟两人都有了很高的本领,爸爸妈妈老了后,他们一起成了森林之王……这样,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。 三、 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。 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,每一课都让学生去发现好词,并记住他们,既可以在日积月累中学到丰富的语文知识,还可以让学生养成时时积累、事事积累的好习惯。汤老师在教学“另一只却在懒洋洋地晒太阳,什么也不干”,让学生找出ABB式的词语,并说“你还能说出几个”积累学生的语言。 四、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。 如最后懒狮子这样下去,它会变成真正的狮子吗?它有什么样的后果?你喜欢哪一只狮子?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,训练了语言,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。 当然,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,听了汤老师这一课,我组成员也有一些想法: 1、 关于价值观的培养。价值引导是实现课文价值取向与学生独特体验之关键,决定于课文的人文内涵及作者表达的思想。在价值观的引导上,汤老师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。例如:老师:“懒狮子想依靠谁?”学生:“想依靠它的父母。”老师:“依学生:“依靠他们的地位”……”这一连串的提问,一个是有没有要经过思考的价值,最主要的还是这些问题,你让学生想弄懂什么?没有明确。如果把这些问题合成一个问题“懒狮子为什么会有依靠父母的想法?它的想法对不对?”这样就没有那么琐碎,也有一个明确的导向。 一篇课文都要给学生一种思想的启迪,关注社会、关注生活、关注生命。在教学中,老师让学生给两只小狮子去名字,结果学生取了懒懒和勤勤,但没有让学生去读文本,只是一种形式,以至到结尾总结,老师:你喜欢哪只小狮子?在今后的日子里,你会怎么做?学生说不上来。 2、 关于朗读指导。这篇课文有许多对话。在教学中,汤老师只是把朗读当作一种形式,比如学习懒狮子的话时,只是反复让学生去读,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懒狮子的懒,没有理解“懒洋洋”,因此学生的朗读并不到位。 “路漫漫其修远”,通过这次评课,也让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反思着、跋涉着、成长着…… 语文教学互动研究组
本页地址:http://linshi.123ttt.com/html/yinianji_486_16135.html
分享按钮 |